黔之驴的教案

时间:2025-04-05 06:02:30
黔之驴的教案

黔之驴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黔之驴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黔之驴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深广含义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则:却。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

1、 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 形象分析: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 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四、作业

五、小结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反思

1、“讲故事”这一环节设置,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从表面讲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内涵。

黔之驴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 ……此处隐藏23982个字……/p>

[疑难解析]

质疑: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解惑:非常害怕,认为驴是一个庞大的家伙,是一个神物,只敢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它。

质疑: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解惑:老虎经过大胆、谨慎地试探,终于摸清了驴的虚实,发现驴的本领不过“一鸣”“蹄之”,知道驴的伎俩不过如此,不是自己的对手,自然非常高兴,敢接近驴。

质疑:驴的结局如何?

解惑:驴最终被老虎吃掉了。

质疑:你觉得本文有什么寓意?

解惑: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语言揣摩]

1、蔽林间窥之。

这句话用词形象、生动,细节描写传神,逼真。如“窥”字指从小孔或缝隙里看,这种看是偷偷地看,是观察;文中自然是指从树林的缝隙中偷偷观察。这个“窥”字用得极形象,极准确,把老虎那种敬畏、小心谨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又表现出老虎十分想探出对方底细的急切心情。一个“窥”字,勾画出老虎初见驴时,既好奇,又害怕,又不心甘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

2、“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这句话中,“骇”用得好,“远遁”用得更妙,正是因为老虎非常小心谨慎又急于摸底,所以驴的叫声才显得那么可怕,以致于远远地逃走了。老虎“甚恐”的样子也写得栩栩如生。

3、“放之山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个省略句。“放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它放在山下。

4、“莫相知”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莫”可译为否定词“不”,“相”这里指代驴,不是互相的意思,意思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研究课题]

1、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部分大致可以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五类。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推陈出新。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组成《三戒》。

2、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一文以后,千百年来,人们对驴心存偏见,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思维、多向思维,咱们来一个奇思妙想编故事,让这头蠢驴、笨驴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战胜兽中之王老虎。

3、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本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学习时应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黔之驴》选自,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除他之外,唐宋八大家中还有也是唐朝人。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黔()窥()懀()遁()

噬()狎()倚()踉()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黔()庞()骇()

默()宠()该()

黠()拢()赅()

3.解释加点的词。

(1)船载以入()(2)虎大骇()

(3)驴不胜怒,蹄之()(4)益习其声()

(5)尽其肉,乃去()(6)因跳踉大阚()

三、语言积累

1.翻译下列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

(2)技止此耳。

(3)觉无异能者。

(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5)蔽林间窥之。

2.《黔之驴》是一篇寓言故事,由此演化出的成语有、 、 。

3.课下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十个。

四、朗读背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表明老虎心理变化的词语,熟读成诵。

五、问题探究

分析下列词语中所体现出来的虎的心态。

蔽、窥、稍、远遁、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六、欣赏评价

本文的寓意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请从下列角度说说本文的寓意。

从虎的角度

从驴的角度

七、拓展阅读

蜘蛛与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庸庵笔记》)

注:

①飘:暴风。这里指迅速。

②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齐师败绩

③果腹而去

④如是者三四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登轼而望之战于长勺

(a)而势稍不及(b)苛政猛于虎也

蜘蛛乃盬其脑以首俯地

(c)今乃掉尾而斗(d)以尾击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②将鼓之

③欲穷其林

④殚其地之出

⑤我将东徙

⑥温故而知新

(a)①④(b)①②(c)②⑤(d)③⑥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夫战,勇气也”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6、①《曹刿论战》中鲁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的有利时机是在之时;本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致蛇于死地。(请以文章原话回答)(2分)

②《曹刿论战》与本文揭示的一个共同道理是(1分)

《黔之驴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